笔趣阁

八七书库>学霸经历 > 第35章 天上掉羊毛(第1页)

第35章 天上掉羊毛(第1页)

鲍老爷子的眼神停在了裴瑜身上,还没等爷爷开口去求,就明白了他心思,主动说道:

“裴瑜啊,安娜跟我说你的数学特别好,我听了很高兴。华国的开放才刚起步不到十年,现在正缺各方面的人才,特别是理科方面的尖子生。

我是亲眼看着国家从困难时期一步步走到今天的,出钱办宁波大学,不是为了名,也不是为了利,就是希望为国家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。

你尽管去参加IMO,不用担心会影响高考,只要你能在竞赛中获奖,就算高考考砸了,我也能帮你走特殊人才通道,特招你进宁波大学。”

听到这里,爷爷没提裴瑜一门心思只想考北大的事情,裴瑜自己也没吱声——这个时机和场合都不对。

谁料叔公上来搅合了:“鲍爵士,您这份心意我们裴家真的感激不尽。不过有件事情,我觉得还是得跟您明说,免得您一片好心,反倒被人瞧不上。”

叔公故意加重了语气,眼神瞟了一眼裴瑜和自己的哥哥:

“我这侄女啊,心气高着呢!她一直跟我们嚷嚷着非北大不上,别的学校根本不放在眼里。

现在的年轻人,不像我们这代人,没经历过苦日子,一个个眼高手低,连您这样的贵人相助都不懂得珍惜。裴瑜这孩子,刚才还跟家里人说,要凭自己的本事考北大,要靠自己努力打拼,不想靠任何人的关系和帮助。

您说这不是不识抬举吗?现在多少人挤破头想上个好大学,别说宁波大学了,就是能上个普通大专都得烧高香。我劝她多少回了,说咱们这种家庭,有人提携是天大的福分,可她就是不听。”

被叔公这么一搅和,鲍老爷子倒没生裴瑜的气,而是反驳了回去:“你这话说得就不对了,年轻人有志气,这是好事,怎么到你嘴里反倒成不识抬举了?

我们这代人确实吃了太多苦头。可正因为这样,才更应该给年轻人创造更好的条件,让他们能够靠真本事闯出一片天来。

北大是我们华国的最高学府,我虽然出资创办了宁波大学,但从不认为自己办的学校能和北大比肩。裴瑜想靠自己的实力考北大,这有什么不对?

这说明她有志气,有抱负,敢想敢做,我最欣赏的就是这样骨气的年轻人。这样吧,要是裴瑜真能考上北大,我个人额外奖励她十万元!”

叔公被鲍老爷子的反驳当场噎住,脸色一阵青一阵白,原本挺直的腰板佝偻了几分:

“我……我不是那个意思,只是担心孩子目标太高,考不上北大会受打击……鲍爵士说得对,说得太对了!这年头就该有志气,我刚才是老思想了,老思想了!”说到后面,叔公干笑了两声。

鲍老爷子懒得再理他,转头对裴瑜说话,语气明显温和多了:

“孩子,我支持你追求自己的理想。不过,参加IMO为国争光,跟你考北大又不冲突,反而能锻炼你的能力。

我提出让你特招进宁波大学,其实就是想给你兜个底,万一有个闪失也好有个退路。你该冲北大照样冲,就当宁波大学是一个后备方案。”

从鲍老爷子的反应来看,为国争光这点更是搔到了他的痒处,他当着众人的面,掷地有声地对裴瑜承诺:

“只要你能在IMO中获奖,我就再奖励你五十万元!毕业后,我还可以安排你出国进修,开阔视野,或者直接进入我们鲍氏集团的核心部门,负责油轮船队业务……”

爷爷一听到叠加起来高达六十万元的巨额奖励,顿时反应得比裴瑜和叔公还激烈,连忙一脸惶恐地劝阻道:

“哎呀,鲍爵士,这、这怎么行啊!总共六十万元?太多了,实在太多了!这么大的人情,我这个做爷爷的实在担当不起啊。”

鲍老爷子摆摆手说:“不多不多。在座的各位都知道,华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取一席之地有多困难。

去年咱们华国头回派队去IMO,那叫试水,连正式成绩都不算,队伍都没凑齐整。可今年不一样,这是华国第一次正儿八经在国际奥数赛场上亮相,意义重大啊。

要是裴瑜能够为国争光,在洋人最得意的领域,用他们的规则打败他们,这不仅是裴家的荣耀,也是鲍家的骄傲,更是我们整个华国的骄傲。这点钱对于国家荣誉来说,真的不算什么。”

真是人在餐桌上坐,羊毛从天上来。

IMO拿奖能得五十万,考上北大再加十万,整整六十万就这么摆在裴瑜面前等着她取用。

裴瑜仿佛已经看见桑塔纳轿车和抽水马桶挥舞着小翅膀,扑棱扑棱地朝她飞过来了。

她对自己的实力有自信,当即跃跃欲试,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下来,决定月底去南开大学参加选拔IMO队员的冬令营。

这爽快劲儿又引来了鲍老爷子和曲校长的一顿夸赞。

曲校长也是有国际视野的人,知道在IMO上获奖意味着历史性的突破。

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自从1959年举办以来,一直到最近这两年,才出现了华国的身影。

去年,京海一中曾经派了一名男同学参加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26届IMO,获得了铜牌,首次实现了与国际数学竞赛的接轨。

可以说,京海一中在IMO上是有先发优势的,曲校长不想在英语上输给京海外国语中学,更不想轻易断掉国际数学奥赛这个优势。

此时的京海市教育委员会,也在鼓励一中多派人参加国际竞赛选拔。

1908年,《申报》提出了“奥运三问”:华国何时能派代表队参加奥运会?华国何时能在奥运会中夺金?华国何时能举办奥运会?

1985年,华国也提出了“奥赛三问”:华国何时能派代表队参加IMO?华国何时能在IMO中夺金?华国何时能举办IMO?

这就像是许海峰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首次夺金时,对整个世界的刺激一样。

世界对华国体育的崛起感到十分意外,当时颁奖仪式因组委会未准备足够华国国旗而延迟40分钟,他们从来没想过华国人能拿金牌。

外媒称许海峰首次夺金为“华国五千年历史的壮举”,其意义远超体育范畴,成为民族复兴的象征。时任国际奥委会领导评价:“这是华国体育史上伟大的一天!”

国内则爆发空前欢呼,华侨在洛杉矶彻夜庆祝,归国后许海峰受到大领导人接见,成为了整个民族的骄傲。

IMO的精神也是奥林匹克精神,现如今,华国数学天才缺席多届国际数学奥赛,金牌还是可望不可及的梦想。

这是一个华国人急需国际认可来壮大自信心的时代。

如果一个土生土长的华国孩子,从小到大都在国内上学,连国门都没迈出去过,居然能在国际数学奥赛上拿奖,对华国人来说,那份自豪感,那种信心,真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